在登山寶訓裏 (馬太福音5-7章),耶穌多次使用「天父」或「你們的天父」的稱呼再三提醒我們,注意我們的身份和地位。耶穌沒有向所有的世人說這些話,只是單單向門徒這樣說,為要叫門徒緊緊的站穩作神的兒子的地位,專一的跟從祂的心意往前走,叫神的旨意成全在他們身上,就是把他們塑造成神兒子的模樣,使他們能活出與神兒子地位相稱的生命。
要認識關於耶穌基督的道理比較容易,但要在生活上顯出基督就不容易了。盡管如此,神要在耶穌基督裏塑造我們 (以弗所書2:10) 卻是一定要作成的事,因為神的旨意定規就是如此。耶穌叫門徒看見天國的要求,祂自己也立了榜樣,叫門徒看見祂自己是活在天國的要求下。祂是用天國的內容來要求祂自己, 祂要我們明白也該是同樣的要求我們自己。所以屬天的生活一定是先從「要求自己」作起,否則一切屬靈的知識就會使人成為審判官,錯用作把人定罪的根據。這是馬太福音第七章的要旨。
今天我們要來看第一段耶穌對「要求自己」的教導:「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1-2節)。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論斷」是指像法庭宣告判決那樣的批評。耶穌為什麼說不要去論斷人呢?祂是說量器的問題:「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2節下)。我們的量器完全不公正,因人的本性總是對人從嚴,對己從寛。如果一個人能作正確和厚道的論斷,那應該是一種神聖的責任,但問題是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可以站在審判者的位子上論斷人 (羅馬書2:1)。我們作的都是錯誤的論斷。與其去批評和更正別人的生活,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過失」上,把「別人的過失」留給神。
耶穌用「刺」與「樑木」來形容論斷人的人,「樑木」是粗大的木材,而「刺」是細小到不容易覺察的微屑。這是一幅強烈的對比,凡自認有權可以論斷別人的人,他自己有更大的事可以被批評──他自己的眼中有樑木,因為他的愛好批評,正是他裏面缺少愛心的表現。從天國的要求看來,他的罪比他所找到的別人的罪更大。對這樣的人 (注意:也許就是我自己!),耶穌說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5節),「假冒為善」的原文意為:「你這演戲的人哪! 」這演戲的人不光是演戲,而且還帶著假面具。耶穌的責備好像一幅諷刺的圖畫,以今天的時空環境來說,一個論斷批評人的基督徒,耶穌說他就是在教會裡面演戲的!
然而,耶穌要我們不論斷人,卻沒有要我們放棄判斷力。祂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球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6節)。這是什麼意思呢? 耶穌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去「論斷」,但要懂得怎麼「判斷」。「不要論斷」不是不分好歹一概不說, 而是應以神的話為準則,來分辨真假、是非與善惡,並作出合宜的處理。狗和豬都是猶太人視為不潔淨的動物 (出埃及記22:31; 申命記14:8),牠們對於聖物和珍珠並無辨別的能力,不知道它的神聖和貴重;若把聖物和珍珠給牠們,當然不會領受,反而把它們踐踏,且誤會為惡意的投擲而轉過來咬你了。
使徒彼得聼過主耶穌的這段教導,所以在彼得後書第2章,他談到假師傅、邪惡的人和假先知的時候,也用了狗和豬的這同一個概念。他說:『俗語說得真不錯:狗所吐的,他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 裡去輥』(彼得後書2:22)。這些人只會嘲笑輕蔑、甚至利用屬靈的事謀私利,與這些人分享神在我們生命中所做的奇妙之事,看來就像糟蹋聖物和珍珠一樣。這是「判斷」,而不是「論斷」(亦參箴言9:8,26:9)。這是一種屬靈的分辨力 (參腓立比書1:10; 以西結書44:23-4; 耶利米書15:19)。數天後的靈修經文,耶穌還會再提到這個課題—祂要我們能判斷分辨出假先知來 (馬太福音7:15-23)。至於論斷與判斷的尺寸如何方能拿捏得準呢?我們會在明天的靈修中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