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難周的星期二可說是"最長的一天",又稱"辯論日"。四本福音書很詳細地記載了耶穌在這一天與猶太宗教領袖們的言語交鋒。這一天裏,我們看見耶穌長期以來和猶太人領袖們的衝突達到了最後的階段。他們一開始就反對祂,然後越演越烈。我們的主所要應付的是祂那個時代裏最聰明、最有權勢的人。在這段記載中,我們看見耶穌和這些人面面相對,作最後一次的短兵相接。祭司長、法利賽人、文士、和撒都該人輪番上陣質疑耶穌,又設言詞陷阱要陷害耶穌。但耶穌的回答充滿智慧,辯得他們啞口無言,一一知難而退。「
從那日以後,也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馬太福音22:46)。接下來三天的經文,我們要跟隨耶穌的腳蹤,欣賞這場二千年前精彩的辯論會。
首先,猶太人的領袖們對這位受百姓歡迎但威脅他們權威的耶穌,又怕又恨,就用第2節的問題:「權柄何來?」來找殺祂的把柄。他們問題的後面是,他們根本不願相信耶穌有權柄。的確,從人的層面上看來,他們沒有錯。祂既不是祭司,也不是文士,更不是長老,而且祂在公會中末佔一席之地,因此他們的問題在理智上是很有效的攻擊。他們所期待的,就是要耶穌斬釘截鐵的承認祂自己就是彌賽亞,神的兒子。這樣,他們便好把一早預備好的褻瀆的罪名加諸祂身上,可以當場把祂拘捕。
耶穌的回答很有智慧,祂要他們回答:「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4節) 這是反問他們,施洗約翰的權柄是那裏來的?要點在於,他們對這問題的答案,也正好回答了他們自己剛才提出的問題。眾人都知道,約翰見證耶穌就是彌賽亞 (約翰福音1:29-37,參2/28靈修),也知道他承認自己是這位彌賽亞的先驅 (約翰福音1:24-28,參2/18靈修)。如果他們同意約翰的權柄來自神,他們就必須承認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約翰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他們否認這說法,百姓便會起來反對他們,因為百姓都相信約翰是先知。耶穌所說的話和所行的事,足以證明祂是仗著神的權柄,尼哥底母已經看出這個道理 (約翰福音3:1-2,參3/13靈修),只是祭司長們故意不肯承認罷了。
接著,耶穌轉向百姓,有感而發,一連講了「兩個兒子」、「兇惡園戶」、「娶親宴席」三個比喻來責備他們 (記載在馬太福音21:28 到 22:14)。路加福音只記錄了一個「兇惡園戶」的比喻 (9-18節) (建議讀者自行查閱馬太福音的另二個比喻,好詳見三個比喻的全貌)。這比喻的意思是顯而易見的。葡萄園代表以色列這個國家 (以賽亞書5:1-7)。園戶則是以色列的統治者,而以色列便是委託在他們的手中;僕人代表被逼迫和殺害的先知;愛子乃是指耶穌自己。猶太人的領袖惡待神的先知,殺害祂的兒子 (10-15節)。因此在終局裏頭,神要處置他們,連聖殿也要毀滅,把本歸以色列的恩典給予外邦人的教會 (16節)。
除了比喻本身顯而易見的意思之外,這個比喻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它除了指出園戶的兇殘和園主的悲哀之外,對我們有甚麼教導呢?其實,這是含意最豐富的比喻之一,值得我們反復深思。本文只略提數點,讀者當求那位賜智慧的主 (雅各書1:5) 開啟你心,使你看見更多的生命亮光。這個比喻將神豐盛的慈愛和忍耐完全表達出來。園主栽了一個葡萄園,然後就把整個設備齊全的葡萄園租給了園戶,這裡甚麼都齊備,叫園戶可以安心在其中工作和生活。園戶並沒有出過半分力來開墾葡萄園,他們一進來便白白的享有這塊土地。而園主也沒有手執皮鞭站在旁邊;他走到別的去處,任由他們隨意的經營這塊園地。天父不就是這樣待我們嗎?祂創造了世界,給我們有自由、有資源來發展。但我們活在恩典中的卻鮮能知恩感恩!試想想主日我們能在教會聚會,我們有飯可吃,有家可歸,有愛,有空間發展,我們有沒有常常為著生活在這葡萄園中而真心真意的感恩呢?不僅如此,我們是否還拒絕承認園主的主權呢?
神對忘恩的人是何等的忍耐!園主並沒有一察覺園戶的叛逆,便起來責打他們。相反的,他一次又一次的給予他們機會去改過。園戶一次次的背叛,並沒有澆熄園主的忍耐。再沒有甚麼比神的忍耐更叫人感到驚嘆。如果這世界是經由人手所造的,這個人在震怒失望之餘,老早就把這世界摧毀了。但是不要忘記,園戶認為他們大可以利用主人的忍耐,而安然無恙;但神從來沒有放棄不理,一個人無論暫時看來是怎樣的可以過得去,但結賬的一天終必來臨,每一個人都要替託付於自己的責任向神作一個交代。
這比喻最奇妙的地方是,園主明知情形日益險惡,為甚麼還要派自己的獨生愛子去?耶穌明知此去必死無疑,為甚麼至死不悔?在文學作品中我們常讀到這樣的話:"人愛得最深,受創傷也最深"。其實,這句話只有用在耶穌基督身上才真正講透了其意義。用在人身上雖然也有實際意義,但絕對沒有那種廣度與深度。整個比喻是要突出一個教訓:耶穌就是天父差來的兒子,昔日的先知若不能叫他們明白,神的兒子應該更能叫他們明白,因為祂就活在他們當中、愛他們,這都是他們親眼看見的。只不過還有三天,祂就要被掛在十字架上了。就是在這時刻,耶穌仍然用這比喻來提醒祂的仇敵,告訴他們這樣下去,會連神的國也失去,園主會「將葡萄園轉給別人」(16節)。耶穌至死都不願意、也不能放棄要害祂性命的人。祂甚麼都知道,仍然定意走向十字架。這就是神對人的愛!